福建工藝扇早期稱“翣”,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它起初不是用來納涼的,而是一種禮儀工具。扇從地位和權利的象征轉變成為納涼、娛樂、欣賞等生活用品和工藝品。
工藝扇源流
工藝扇本是實用之物,以其輕薄而面積大,可扇風取涼。中國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裝飾的傳統,于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書畫。較早的雕工書畫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種有才華富想象的藝術家也來參加,工藝扇也就此演變成有實用功能的藝術品,使人頓生愛羨之心、寶藏之意,成為今天集藏的一大門類。
我國工藝扇的起源很早,商代就有扇的雛形。
我國古代工藝扇的種類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折扇和團扇二種
供扇風取涼用的羽扇出現得比較早。據晉王嘉《拾遺記》云,周昭王時涂休國獻青鳳、丹鵲,盛夏時周昭王派人用其翅、尾之羽制成“游飄”、“條翮”、“兮光”、“仄影”四把名扇,“輕風四散,泠然自涼”。晉陸機《羽扇賦》云:“昔楚襄王會于章臺之上,山西與河右諸侯在焉。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鶴之羽以為扇,諸侯掩塵尾而笑?!昂蠼浰斡褓┵┒q,羽毛扇才得到諸侯們的承認,在士大夫中普及開來。魏晉南北朝時,“塵尾扇”、“羽扇”和“比翼扇”相繼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