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寶之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軟木畫,有著“東方藝術珍品一奇畫”的美譽,發明于上世紀二十年代,為福州人獨創。

歷史淵源
福州軟木畫起源于1914年。當時,福建巡按使許世英從德國帶回一幅簡單的風景畫片(類似圣誕賀片),交給福州工藝傳習所的雕刻師傅陳春潤(外號“牛仔師”)研究仿制。陳春潤與木雕藝人吳啟棋、鄭立溪等研究,發現該畫片所用的材料,與“軟木”。相似,遂找來軟木,以利刀切成薄片,切刻出細小的樹木、花草、亭臺等零件,粘貼在襯紙上,做成簡單的賀年片。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向平面多層(半浮雕)改進,參照宋代山水畫形式,制作成為玻璃鏡框的軟木畫掛件,豐富了軟木畫的表現形式。
藝術特點
栓皮軟木畫的特點是雕畫結合、質地輕軟、紋樣細密、色澤柔和、色調占雅淳樸、形象,畫面猶如宋人筆意,意境深邃,清奇可愛,具有“叢山數百里,盡在一框中”的藝術效果。適宜于表現花卉翎毛、亭臺樓榭及名山巨川等園林風景和名勝古跡,如《頤和園》《蘇州虎丘》《桂林山水》《武夷春色》等。
制作工序
制作軟木畫的原料,主要是產自歐洲西班牙、葡萄牙等地的栓皮櫟樹。所謂軟木,是指從樹干上割下來的表皮,一般呈板狀。一棵成年軟木樹需二十至三十年,才能進行一次采軟木,再次采軟木又得等十年以后。采割軟木的季節只能在盛夏的月份,否則,將毀壞軟木樹,也影響軟木質量軟木皮也不是一割下來即可加工為成品需作加工處理。一道工序是用水煮沸,目的在于一則消除軟木樹皮上可能存在的寄生蟲和各種菌類;二則可使軟木更富于韌性之后,需置于陰涼處存放三十天左右。
制作軟木畫要經過選材、雕刻、拼接、裝框等工序。選材要切削成薄片,運用中國傳統雕刻的各種技法,以刀代筆、用手工加以精刻巧鏤。其刀法有面、劃、切、雕、挑、鑿、琢、行、車、轉打銼等。藝人們靈活地運用各種刀法將軟木雕成亭臺樓閣廊榭軒舫、寶塔船橋、樹木花草、山巒石水以及各種人物等部件,還用通草刻制成白鸛、孔雀、糜鹿等鳥獸,其廊柱欄桿,往往細如琴弦,楞角分明,而松枝柳葉,如針尖細小,薄如蟬翼,歷歷可數;山石縫中的花草,纖如捷毛。而后根據畫面設計布局的要求,粘接在綾布或紙坯板上,配以玻璃外罩,或配以漆器底座玻璃外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