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福州軟木畫發源于福州東郊西園村,至今已走過了百年的風雨歷程。軟木畫作品通常是以山水、園林、花鳥、亭臺樓閣、花草樹木為題材,采用圓雕、透雕、鏤空雕等工藝。

上世紀八十年代,軟木畫是福建重要出口外銷產品,從業人數多達上萬人。當年福州盛行軟木畫,家家戶戶過年過節都拿來當禮品送人,曾經一些軟木畫作品還被作為外交國禮走向世界各地,不僅展現了東方文化魅力,還為我國經濟方面也做出了貢獻。
到九十年代后,市場漸漸凋零,如今年輕人入行的已經不多。素上軟木畫藝術創新主理人胡麗娟現在做的事情,就是如何讓傳承百年的軟木畫再變得符合當代人的審美
而如今的軟木畫,更為簡約、留白、寫意,大量的留白,真正體現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的意境。
過去,斑駁孔洞比較多的樹皮是被廢棄的,如今拿來做屋檐、做厚墻,意外的具有滄桑的歷史感。胡麗娟說,這款創新作品明顯受到35歲以下受眾喜歡,大家感覺跟傳統軟木畫氣質確實不一樣。
而一些老師傅們從事了大半輩子軟木畫創作,注重傳統制作技法。一開始,他們甚至質疑胡麗娟在偷工減料。
胡麗娟盡力說服老師傅,這是“減量不減工”,一幅好作品不僅需要好的制作工藝基礎,更需要好的表現張力、精良的裝裱工藝、與產品定位相配套的包裝,方能呈現出彩效果。一句話,“保留畫面簡約意境,優化技藝,意境很吸引人,細節美不勝收?!?/span>
待一幅幅新作品完成后,老師傅們凝視了良久不說話。經過一年多的磨合,老藝人們逐漸改變舊有觀念,嘗試接受新觀點與挑戰。
雕刻藝人利用軟木質地輕軟、紋理細密、色調柔和的特性,運用傳統的民間雕刻技藝,以刀代筆,于方寸平米的畫框中將軟木精心雕鏤成中國畫式的亭臺樓閣、花草樹木等,使雕與畫結合,再現了中國古建筑園林之美。
匠人大多一生一技,對建筑物、動物、植物、人物、器物的雕刻各有所長,一幅作品至少需要兩三人分工合作。
比如梅花,工序需7道?;ò晷枞]用孔洞的軟木硬挖、拗出弧度,花蕊像頭發絲一樣細,需先把軟木切成像紙一樣的薄片,把有孔洞的薄片裁掉,再切成發絲,放進專門的容器,用手拉出一朵花。
胡麗娟(女)與陳孔國研討軟木畫布景。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也有不少是全才。今年70歲的陳孔國,是技師、福州軟木畫第三代傳人,曾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吳學寶,從藝逾半個世紀。他無所不精,尤其擅長布景。
陳孔國說:“只要手不抖,就一直做,手抖了,刀就該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