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扇文化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在各地流傳甚廣,據晉人崔豹的《古今注》記載,早的扇子出現在殷代,用雄雉尾制成,稱為“雉 尾扇”。當時的福建扇子不是用來納涼的,而是為帝王“示威儀”的儀仗裝飾品,又叫“儀仗扇”。后來扇子由大變小,到了漢代,有了絹制紈扇,又稱團扇,(絹宮 扇)作為拂涼工具,人們才普遍使用了。扇子與我國的繪畫、書法、文學、雕刻等文化藝術相融合,歷代的達貴顯人、文化名流均與它結下不解之緣。
作為扇子中的精髓——扇子,2006年被首批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扇子具有特定的文化收藏價值。
首先,蘇州的折扇生產始于南宋,到了明代,江南已成為制扇中心。由于扇子制作精良、品種繁多、尤其是繁雜的制扇工藝程序,是純手工制作技藝更難以仿制,經歷代能工巧匠的辛勤耕耘,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地方風格。無論是扇骨的造型藝術,還是扇面的制作絕技以及扇面的繪畫技巧,都構成了扇子文化中外。
其次,扇子與文學創作、書畫藝術、戲曲文化和舞蹈、園林等藝術處處相關、緊密結合,無處不有。如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西游記》、《三國演義》中都有扇子的描述;歷代文人墨客無不喜歡在扇面上繪畫賦詩,已成為中國書畫家的一大特色;扇子在戲曲藝術中被稱為“道具”。折扇,在蘇州評彈藝人手中除了 運用扇子表演角色外,還用來當作各種兵器道具,使表演更為動人;在中國民間舞蹈中,一般常用折扇式彩扇,《扇子舞》是現代舞壇的一朵小花,一把把扇子 將江南的采茶風情表現得栩栩如生;還有在蘇州園林內、江南民宅等建筑也能常常領略到扇形圖案、扇形花窗、扇形亭子等造型的藝術之美,顯示了深厚的吳地文化 魅力。
第三,扇子,由于制作精良,品種繁多,深得人們的喜歡,這小小的扇子帶著濃濃的古韻今風吹遍了世界各地,讓更多地人知道了蘇州這個歷史文化名城,為宣傳蘇州、了解蘇州,為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第四,扇子除了用作納涼驅暑外,藝術品扇,都出于名家名匠之手,頗有賞玩和收藏價值,既豐富活躍了人們的精神和物質文化生活,又陶冶了高雅情操,難怪人們會對它青睞有加了。
扇子蘊藏和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流變、發展,從羽扇、紈扇到折扇,結構不斷完善,品類不斷擴大,品味不斷提升,至今已發展成為具有幾百個品種的扇子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