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人用偏執的心對抗時間,用手藝鐫刻永恒,用生命灌注技藝,代代傳承古法手藝 只為留住鄉土記憶,是80多歲的老人一次做福建油紙傘!

80歲的老人靠墻坐著。消瘦的身軀和四肢滿是勁道。他不說話,眼睛盯著手里的活兒,手不停地忙碌著。他在做傘,傣族的油紙傘。30個小竹片削光滑,作為支撐的傘頭上憑著感覺鋸開開口,也是30個,外面的大傘骨還要削30根竹簽。竹簽里外一層層次第埋下、串線,再巧妙地用線把傘骨繃成圓弧狀,就成了傘骨。
所有這些都是憑幾十年的感覺。無論是否有人買,每天都這樣靠墻坐著,默默地做著他的傘。他的妻子,79歲的溫扁是他的助手。
也許是先前串的太緊,這一繃,老人繃了八次?;撘淮?,重來一次。重來一次,滑脫一次。一直到第八次才成功。
一把傘要經過幾十道工序,材料就是竹子、紙張、棉線;插入一根竹條,就能做成彈簧;涂上熟菜籽油便可防水;抹上鍋底灰和特別的植物制成的顏料,傘面變得古樸動人。
幾年前,這里的傳統做傘工藝被大眾媒體發現的時候,村里還有四位老人在做,如今三位老人已經去世只剩下80多歲的老人,而這一次也是他一次做傘。
寂寥的雨巷中,伴著丁香般結著憂愁的姑娘彷徨而去的不知是否是這款油紙傘;鳳尾竹林中的傣族姑娘必曾撐著它遮陽躲雨。傣族油紙傘入選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然而會做的人已風燭殘年。
別等到消失以后才惋惜
躲過了黑夜的那只鳥
還是消失在黑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