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文明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一些油紙傘老手藝幾乎必然面臨著衰落甚至消亡。然而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卻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稀缺的氣質。

《寂寥的油紙傘》
傘外,晨霧煙雨
傘內,溫柔多情
“傘”的出現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古代漢字中,“傘”由五個“人”字組成,象征著多子多孫;客家方言里,“油紙”又與“有子”諧音,油紙傘被寓意為“早生貴子”。
詩人戴望舒曾傾盡短暫一生,尋找著《雨巷》里撐著油紙傘丁香一樣的姑娘;世世代代生活在長江以南的普通人家,每到雨天,紅、藍、黃、褐各種顏色的油紙傘就會在小巷里綻放······
聞強興:修油紙傘的老頭,基本上下雨天肯定一個擔子挑挑來了,修——傘——哦!我們知道的。(修一把傘)才幾分錢!
50歲的聞強興從小生活在杭州鄉下,油紙傘在他的兒時記憶里帶著濃濃的油味兒,時常出現:
聞強興:破掉的紙傘哦,拿出來他這么修,用柿子漆,一張涂一層,一張涂一層。
你聽:每把油紙傘被撐起的時候,聲音都不一樣······
余萬倫設計創作的葉傘
仔細聽:每一把油紙傘都有屬于它自己的聲音,一開一合宛若一呼一吸,仿佛在講述屬于它自己的故事······
余萬倫設計創作的竹葉傘
許仙和白娘子的傳說為西湖和油紙傘留下了一千多年的伏筆。但翻開史料,杭州油紙傘的較早記載來自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史書上寫:“余杭有董文遠九房開設傘店,世代相傳?!?/span>
余杭油紙傘非遺傳承人劉有泉今年已經72歲了,在他的工作室,老人向我們介紹:
一把純手工打造的油紙傘要經過70多道工序:鋸竹、刮清、排傘骨、穿傘、糊傘、裝柄等等。在傘面的制作上,余杭油紙傘選用了當地特有的桃花紙,在柿子漆里浸透。然后繪畫,上桐油,然后懸吊陰干。
余杭油紙傘非遺傳承人劉有泉
制作周期長,利潤低。做把油紙傘難度很高,年輕人都不愿意學,又苦又累工資又不高。
劉有泉老人說,這里基本上不產傘了,只是用于展示?,F在的年輕人更很少愿意學,如今,他這里的學徒平均年齡都在50歲左右。
開槽機師傅吳志泉
今天的西湖邊上,仍然有賣油紙傘,但大多數都是游客買來用于拍照。作為杭州富陽油紙傘二代非遺傳承人,傘廠主人聞士善也有著同樣的擔心。
富陽油紙傘非遺傳承人聞士善(圖右)
聞士善:年產量去年160萬把,主要是日本,他們重視。
記 者:您有沒有想過在國內擴大一下市場?
聞士善:國內好像(消費者)不是很感興趣。日本一個300多家照相館連鎖店每年要(油紙傘)。我是他們知道的生意比較好,但同行都面臨著這個問題,生存面臨問題。
聞士善的家和廠緊挨著,濃濃的中藥味道已經完全掩蓋住了原本的傘油味。
無論這里每年每天銷售多少把紙傘,選竹、熬制桐油、調制色漿、傘骨夾片這幾道主要工藝還是要由他,也只能由他來完成。
老手藝的精良和改良技藝的獨到這些都讓他癡迷。即便身體不適,但只要談到紙傘,他的眼里就會有光。
記者和聞士善師傅一起來到了天堂傘集團的生產車間??偣こ處燒彺笫嬲f天堂傘也一直在研發傳統和現代工藝結合的產品。他們也在為老工藝打開銷路出謀劃策:
龔大舒:老祖宗留下來的傘,現在多了一個互聯網加的銷售渠道,個人的信息采集在雨傘上面,把它提升附加值。
聞士善:傳統工藝只能走精品路線,如果不走精品路線,肯定死路一條。
記 者:您現在有多少工人?
聞士善:12個工人。
記 者:您剛才說您兒子,不感興趣?他多大?
聞士善:25歲。剛留學回來。
記 者:您跟他聊過,或者培養過他嗎?
聞士善:我問過他,他說你們做傘太辛苦,賺的錢好像也不多。他的野心比我大,要賺大錢。其實做傘很辛苦很辛苦。比別人一般的活付出太多,收入呢真的不多,所以這個活兒呢,不太有人愿意干。
記 者:其實不是傘離不開您,是您離不開傘?
聞士善:真的,我離不開傘。如果說不做可惜了,所以我這輩子肯定是做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