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煙雨話江南小橋清荷福州油紙傘

少年時讀張愛玲的小說《十八春》,記憶較深的是世鈞與曼楨去郊外照相遇雨時買傘那一段。記得那時曼楨在小店里買下的,就是一把純藍色的油紙傘。
曾幾何時,油紙傘作為一種中國人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各地都有生產制作,油傘作坊就和裁縫鋪一樣尋??梢?,至上世紀70年代,普通城市家庭都還能見到使用油紙傘。而80年代后,受現代工藝的沖擊,機械化生產的金屬骨架尼龍布傘逐漸取代了傳統手工制作的油紙傘。
中國制傘歷史悠久,而追究起源卻眾說紛紜。大眾比較認可的,是與魯班有關。
魯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被奉為中國木匠師傅的祖師爺。相傳,有一次他和妹妹到西湖游玩,不巧碰上下雨,兄妹二人覺得很掃興。妹妹就對魯班說:“哥哥,我們來比賽,看誰能在天明之前想個辦法,讓我們可以在雨天照樣游西湖?!?/span>
魯班覺得這難不倒他,于是找來工具和木料,很快就建好一座亭子。這樣不停地,一個晚上魯班圍著西湖造出了十座亭子,他想自已肯定能贏過妹妹。
天亮了,魯班得意洋洋地對妹妹講述自已的成果,卻只見妹妹手里拿著一樣東西向上一撐打開,就和他造的亭子頂一樣。魯班很好奇,從妹妹手里接過來仔細研究起來,原來是用竹子和絲綢做成的,用的時候撐開,不用的時候可以合起來,又輕巧,又漂亮。
魯班心服口服地認輸說:“妹妹,你的‘亭子’不僅能擋雨,還能移動。我輸了?!睆拇?,就有了可以讓人擋雨的傘。
后來,紙張出現后,就用更廉價的棉紙代替了昂貴的絲綢。為了防水,人們把桐油刷在棉紙上,形成油紙,于是就有了現在的油紙傘。
輕雨微風油紙傘,撫琴青衣一方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