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軟木畫的產生

1914 年,福建巡按使許世英從歐洲帶回一張內鑲有木頭薄片的圣誕賀卡,上面雕刻異國風光,很是精美,令他愛不釋手,于是交給福州工藝傳習所的木雕師陳春潤仿制。陳春潤便與吳啟棋、鄭立溪等人一起探討研究如何制作。初始用福州水松根制作,經一段時間摸索發現,海軍輪船上救生圈墊襯用木、熱水瓶的木塞、西藥藥瓶塞子等都是合適的原料。他們首先借鑒中國畫設計樣稿,然后將這些軟木材料削成小片,采用雕刻技法制成山水、亭榭、花鳥等物件,再把各物件按樣稿拼貼在紙板上,軟木畫雛形誕生。
二、軟木畫的成長壯大
由于材料來源所限,軟木畫無法大量制作生產,后經西藥店經營者介紹軟木塞原料是產自葡萄牙、西班牙等地中海沿岸的栓皮櫟樹的木栓層,并可從上海大量進出口,軟木畫終于迎來規?;a的春天。吳啟棋遂回鄉(福州西園村)設坊,在家族親友中傳授制作工藝。上世紀30年代,吳家人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使軟木畫生產風生水起,軟木畫不斷發展壯大,不久便聲名遠播,得到海外華僑及外國人士的賞識。
三、軟木畫發展的輝煌時期
軟木畫是將中國民間的雕刻工藝與中國傳統繪畫巧妙結合的民間工藝美術,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頗受旅居海外華僑的青睞,他們常將軟木畫帶往僑居國作為禮品贈送貴賓,無意間傳播了中國文化。軟木畫中惟妙惟肖的亭臺樓閣、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及“叢山數百里,盡在一框中” 的神奇虛幻世界,也給世人帶來不少的樂趣和藝術
熏陶,它不僅讓人認識中國傳統建筑、園林建造文化,還領略了我國特有的處理空間的藝術手法。同時,軟木畫也為經濟創匯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吳啟棋初創軟木畫,因其形式新穎,畫面精巧別致,甫一問世就招人喜歡。當他回鄉設坊,將技藝傳給親友后,軟木畫更是生產、銷售兩旺,產品主要銷往京、津、滬、香港、澳門及歐洲、日本、美國等地,成了西園村的經濟支柱。1931年,福州軟木畫從業人員150多人,解放后,企業相繼成立,產值逐年遞增,1966年達到80多萬元,1979年達到130多萬元,職工發展到230多人。八十年代達到峰值,從業人員15000多人,產品熱銷五大洲60多個地方,出口產值高達5000萬元以上,是福建省外貿出口創匯較高的產品之一。